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養成好習慣並不難

筆者:吳東權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吳東權先生,民國三十九年考上政戰學校,四十四年奉調空軍電台,六十年退伍。著作等身,曾獲頒國軍文藝金像獎等獎項,現任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常務理事。 我有兩個最小的孫子,一個讀小學三年級,一個讀幼稚園大班,每天下午放學後,都先到我和老伴的住處,吃了晚飯後,才由他們剛下班的父母接回去。 兩個小孫子每天回來的第一件事,就是抹肥皂洗手,以防新流感細菌帶進家門。「濕、搓、沖、捧、擦!」每天我都跟在背後,逼小孫子先進衛生間。 起初,他們都很聽話,接著,開始反彈,藉故躲避。「沒有洗手,不准吃東西。」我嚴厲地下達命令:「手上好多細菌!」但他們好像都不餓,不准吃東西的嚇唬方式無效,照樣賴在客廳沙發上,不去洗手。 「不洗手就不許看電視!」我把卡通片海綿寶寶關掉。這雙管齊下,總算有了效果,小孫子乖乖地就範。 半年後,不需要強迫,他們已養成自動洗手的好習慣,每次回家,書包一丟,先去洗手,我只須偶爾抽查,因為小孫子有時會打馬虎眼,不認真搓洗,只是沾一沾水,就算是洗了,我必須在背後督導執行,否則,就會被矇混過關。 從回家首要洗手這件小事,別說小孩,就是大人有時也會忘記,讓我感覺到一項動作要養成習慣,永續運行,說難不難,說不難卻也滿難的。 我們有許多不良習慣,習以為常,積久成性,起先是我們把它養成習慣,接着就由習慣牽引我們走入歧途,譬如:懶散、晚睡、遲到、馬虎,乃至於酗酒、好賭、煙癮、狎玩、偷竊等等惡習,在不知不覺中像魔鬼般附身的時候,想要驅魔革新,比養成一項良好習慣還要難。 宇宙間萬物都是有慣性作用的,所謂「靜者恆靜,動者恆動。」我們的習慣中也是「善者恆善,惡者恆惡。」因此,在言行舉止初動之時,就得先有辨別,免得不小心多做幾次惡行,以為無關緊要,殊不知慣性作用隨之發生矣! 說來奇怪,人們的不良行為極易養成習慣,譬如講粗話、亂吐痰、丟垃圾、不排隊、大聲公、沒禮貌、闖紅燈、開快車等等,不用人教,很快就養成了,而且想改還不容易,至於很多好習慣,心裡也知道應該養成遵守,可是往往總是無法守恆。 一個人的生活環境非常重要,孟母三遷教子,真是睿智之舉。因為環境影響生活,生活產生觀念,觀念塑造性格,性格支配行為,行為養成習慣,習慣決定命運,這是一序列的慣性作用。唐白居易詩云:「慣聽梨園歌管聲,不識旗槍與弓箭。」唐明皇慣於「緩歌謾舞凝絲竹,盡日君王看不足。」怎能想到居然會「九重城闕煙塵生。」被安祿山趕進了四川,差點丟了江山?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:養成一項壞習慣,二十一天即成;如欲養成一項好習慣,須要六十六天方可,姑且聽之,不管久暫,好習慣還是可以養成的,只要有決心、有恆心、有信心,三心齊下,多花點時日,其實並不困難,因為任何一項行為,只要重複去做,甚至勉力做去,不久即成習慣,而且採用新的好習慣去替代己養成的壞習慣,是最有效的捷徑。 西哲孟德斯鳩有幾句名言:「好習慣有四:準時、正確、恆心和迅速。缺其一,浪費光陰;缺其二,錯誤百出;缺其三,一事無成;缺其四,坐失良機。」這四項良好習慣,是宏觀的目標,要想達到,必須先要革除我們既有的「不遵守約定時間,凡事差不多就行,做事虎頭蛇尾和推拖拉擱」的惡習,否則,免談。 不幸的是,幾千年來,有不少人偏偏就養成了這些慣性惡習。 《後漢書》有兩句鏗鏘有力的話:「匪砥匪革,終淪嬖習。」沒有痛下决心強迫自己革故布新,到頭來肯定淪為不良習慣。這道理,盡人皆知,端看做還是不做?改抑是不改? 說真的,好習慣的養成並不難,關鍵在於有無決心去做,譬如下面這幾項非常普通的行為,閣下是不是已經養成了習慣? 面帶微笑,讚美別人,心懷感恩,不忘回饋,閱讀書報,三省吾身⋯⋯等等。(點閱次數:237)